新闻评论正文

李楠:景观社会的拼图游戏

2011-05-07 10:26:44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李楠

  精致的点心盛在雪白细腻的的瓷盘里,旁边还装饰着绯红的花朵图案;和煦的阳光下,人们悠然地在海边散步。——我盯着这两张照片看了一阵,唇边慢慢浮起了一个恍然的微笑。这是我的同事WG在微博上发布的照片,摄于3月27日,彼时他正因采访日本9级世纪大地震而身在东京。就在此前,与他同行的摄影记者MQ则从大船渡市发回了一沓宛如世界末日般惨不忍睹的灾难现场图片。

  同源而反差如此巨大的照片像剪刀的两刃,"咔嚓"一声剪出一道锋利的恍然:在这个拍摄越来越容易的世界,我们只不过是在用越来越先进、越来越精密的机器生产越来越琐屑、越来越分裂的碎片,然后,再花费越来越繁重、越来越浩大的精力拼接它们,试图得到一个完整的真相。日本地震的真相是什么?有人死了,可也有人正在享受春光。有人说日本这回表现很淡定,可也有人说其实一切都很恐慌......。你必须把这些全部整合,才有可能接近事件的本来。信息越来越丰富,而真相的获知,却越来越有难度;甚至于前者正是后者的原因。

  与此佐证的是:仅仅一句似是而非的"核辐射已污染海水"就引发了席卷全中国的抢购食盐风潮,一斤盐在数天之内暴涨10倍甚至20倍不说,真有普通百姓抢了几百斤盐回家塞床底的。

  在这个信息科技高度发达、公共信息渠道日渐畅通的时代,真假信息的识别能力似乎不是在加强而是在弱化。每一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在网络上发照片,但每一个人唾手可得的只是一星半点的碎片——正是利用这一点,Microsoft Live Labs在2007年5月推出了Photosynth软件技术。借助这种技术,Photosynth可以通过整合大众在网络空间上传的图片,生产再利用资源。例如,雅虎旗下的图片网站Flickr.com用户上传了成千上万张自己在巴黎圣母院周围的留影,而Photosynth的软件技术则将这些图片拼接,整合制作出巴黎圣母院的全景图像。图像中的每一个细节均来自在巴黎圣母院周围留影并上传到网站上的个人。——耐人寻味的拼图游戏:所有的人都成为寻找其它碎片的人;令人悲观的是:我们在现实世界里陷入的拼图游戏,可没这么简单,因为无图纸模型线索可循,无休无止之下,谁也不知道结局应该是什么样子。

  这是一个被拍摄的世界,影像无处不在,随着指日可待的新媒体技术,这个当下已经饱和的空间无疑将更加喧嚣。在前述《读图时代的价值纠结》中,已经谈到:人们不再以文本为中心来诠释自身和身外,而是将事物,尤其是本身非视觉性的事物,予以视觉化(visualizing),使之成为一种对世界的"正解"。在这个过程中,图片的意义更多的不是指其物质化的存在,而是指其代表的以图的方式呈现的理解。因而,这个由如此"理解"建构起来的空间——我们的社会,实际上,亦同构为另一种出离现实的存在,即"景观社会"。正如居伊·德波所说:"在现代生产条件盛行的社会中,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无限堆积的景观的方式呈现自身。曾经直接存在的、鲜活的一切已经全部转化为再现。"

  正如我们通过铺天盖地的文字、图片、视频和各种媒介信息来了解日本地震一样,我们也是在通过这些来了解这个世界上发生的每一件事情。在这样的背景下,每一个个体的直接生命体验似乎仅仅只存在于手中的那一纸拼图碎片,来源于他人构造的影像取代了真实直接的体验。一方面,每一个人都成为社会网络的一分子,每一个人都自觉不自觉地成为社会媒介的一部分,每一个人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程度都在加强。但另一方面,每一个人的生活越来越依赖社会网络与社会媒介,我们活在一个由媒介告知的世界里。生活成为媒介的制造物,而不再与实践同一。

  我们能从镜子里看到完全一样的自己,但镜子只提供视觉,它没有味道、气息,温度,也不可能有触摸到皮肤时异样的感觉。

 

  景观已成为当今社会主要的生产内容,但它并非只是影像的泛滥,它更是一种对象化了的世界观,是人们以影像为中介而结成的社会关系。这才是景观社会的实质,因此,众人参与的拼图游戏并不仅仅是要满足人类本能的获知需求;同时,它就是无时不刻无处不在的关系的体现。人们试图在这个游戏里找到自我,同时,见证彼此的存在。

  摄影,则在这里充分体现了其真实与幻想的两重性。没有什么手段比摄影离真实更近,正因为如此,它也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幻想,使人们产生"幻想成真"的感觉——所见即所想。与此同时,在诸多表现手段中,如绘画、音、文学等,都无法施以技术手段而提升其生产效益。摄影却可以。且不说专业相机,比如IPHONE4手机,在网络上花上几美元甚至免费就可下载安装最新潮的摄影软件,按照萍果公司的标准,只需"4岁以上"智商,就能通过简单的设置完成强大的功能:自动调配光圈快门组合,产生移轴滤镜黑白等各种艺术效果......甚至配置各种富有质感的画框——一个完全没有经过任何专业训练的人,也能用这样的手机拍下一张很"像样"、很"不错"的照片。而且,第一时间就能在最有效的传播域:网络中叱咤风云。这种低投入、高产出的成就感难道不是一种最美最大的"幻想"满足?而这样拍摄出来的照片,不也正是最"虚幻"的一种"真实"吗?

  在电子化技术普及之前,曾经有过一种给小孩子学画画用的拼图:将世界名画,如梵高的《向日葵》做成一个填色的白描图,然后在一张图纸上告诉你在什么区域填充什么颜色。依样画葫芦之后,就能得到一张自己"画"的"向日葵"。这种拼图的广告词就是:人人都能成为梵高。自然,我们可以轻易地反驳这其中的谬论:复制品永远无法等同于原作。这在梵高那里无可争议,但是,对于两张同样"好"的照片,一张是人脑控制相机配置参数拍摄的,一张是电脑控制相机配置参数拍摄的,你能说哪一张是原作,哪一张是复制品呢?

  因而,哪里的真实世界变成简单影像,哪里的简单影像就会变成真实存在,而且会成为催眠行为的有效推动力。于是鲍德里亚干脆更进一步提出:"世界还存在吗?"电子媒介打破了原有的空间结构之后,主客体之间的距离也就完全消失,而这意味着客体便不复存在。被认为最能真实反映客观世界的影像被选中成为商品社会最为流通的文化消费品后,巨大的讽刺亦随之而来。

  影像与技术的结合,或者说影像生产对技术的依赖,既是影像能迅速繁衍生存之道,亦是其备受质疑诟病所在。因为任何一种文化期许都是:破除异化,解放个性。在全球媒介融合的背景之下,影像必然在数量、规模和传播路径上取得优势,理由很简单:媒介融合是指文本由电子化的符号以多样化的方式构连而成。媒介文本在电子化过程中出现尼葛洛庞帝所说的"原子化",即被分解为更细小的原子,从而获得更灵活的组合方式,穿越不同媒介平台流动。相同的新闻可以同时出现文字、声音和移动图像不同组合的多种形式,只要消费者觉得更符合他们的需求。而图片,正是最容易原子化的载体:十几K的图片就能传达一个完整的内容。但与此同时,在不断地排列组合中,它被放大的极可能是最具消费潜质的部分,而不是它真正具备的意义。或者,它已经不再具备意义。

  日本大地震期间,在新浪微博上流传甚广的一则现场新闻配图居然是电影《唐山大地震》中的徐帆剧照。如此明显而低级的错误说明了什么?——这段文字是需要一张图片,但管它是什么图片呢?

  全民乱拍,皆大欢喜,但摄影的去路却有些晦暗不明。摄影是什么?这是一个千万不要弄明白的问题。只要摄影可以交易,可以消费,可以变现,就揣着明白装糊涂吧。这正是景观社会拼图游戏的攻略秘笈。

(责任编辑:詹晓丹)

相关文章

作品推荐

展览推荐

拍卖预展

2022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安徽省艺观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30年12月31日
预展地点:安徽省芜湖市萧瀚美
北京盈昌当代书画专场(十
北京盈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22年3月21日-30日
预展地点:北京盈昌网拍
北京盈昌当代书画专场拍卖
北京盈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22年3月21日-27日
预展地点:北京盈昌网拍

官网推荐

拍卖指数

比上一拍卖季:↓24%当前指数:5,717
国画400指数

每日最新

每周热点

  1. 1 艺术品消费“吃快餐”,远离了傲慢还
  2. 2 守护诚信 致力传承,雅昌鉴证备案以领
  3. 3 央视3·15曝光疯狂的翡翠直播间:古玩
  4. 4 张大千剧迹《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睽
  5. 5 “写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对话--孙家
  6. 6 佳士得纽约亚洲艺术周 | 重要大理国铜
  7. 7 Poly-Online丨“春意”上线——中国
  8. 8 XR技术与艺术创作融合的元宇宙虚拟
  9. 9 专稿 | 是什么成就了加埃塔诺·佩谢
  10. 10 艺术号·专栏 | 陈履生:画中的少数

排行榜

论坛/博客热点

推荐视频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
  • 艺术头条App
    艺术头条App
意见反馈